{{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截至今年7月,宿迁专利转让和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1662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5.4亿元……如今,在宿迁,知识产权正从创新“软实力”加速转化为企业发展“硬支撑”,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推动“知产”变“资产”,政策先行是关键。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宿迁出台了《关于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六大方面明确21条扶持举措,靶向推动专利、商标等重点领域实现“量质双升”。其中,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被列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抓手,通过政策托底为企业创新铺路。
政策落地离不开精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去年以来,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百站千企”走访服务活动为载体,深入企业生产车间与研发中心,开展政策解读、法律咨询、专题培训等“一对一”定制化服务,确保企业“懂政策、会运用、得实惠”。去年以来,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累计走访企业588家次,发放宣传材料720份,收集质押融资需求200余条,现场解答解决各类问题359个,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
宿迁至诚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便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这家手握2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曾在发展关键期遭遇资金周转难题。借助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精准对接与指导,该企业以2项发明专利成功质押,快速获得600万元贷款。如今,该企业车间满负荷运转,在手订单众多,创新底气愈发充足。
为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宿迁深化“政银企”三方协同,构建起全方位对接体系,一方面,举办“知识产权+金融”高质量服务企业上市系列活动,邀请法律专家、金融顾问为拟上市企业提供知识产权风险排查、合规指导,有效降低企业上市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强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与4家金融机构签订知识产权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产品的精准“滴灌”。
在政策红利与服务创新的双重驱动下,“知产”转化的金融“活水”正滋润着企业发展。宿豫区通过构建“政府引导、银企对接、专业评估”“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快速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质押融资8笔,金额达7000万元。宿迁澳中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凭借7项发明专利,通过质押融资获得1000万元流动资金,有效支撑了产品向海外市场拓展。
数据显示,宿豫区有效发明专利总量达1107件,高价值专利占比63.68%,这些“沉睡的资产”正通过质押融资唤醒创新活力。江苏众义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葛璞对此深有感触:“从递交申请到资金到账不到半个月,200万元质押贷款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我们坚定了科技创新的决心。”
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模式是宿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宿迁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发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信托等金融产品,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新型业务模式,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同时,鼓励企业购买知识产权保险,按照不超过单笔保费30%给予补助,单笔最高0.5万元,有效降低企业知识产权运用风险。这些举措与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工作要求同频共振,推动宿迁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从“单点突破”向“生态共建”转型。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持续增长,不仅彰显了宿迁企业的创新活力,更体现了城市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地见效,将有更多企业实现“知产”变“资产”、“专利”变“红利”,让知识产权成为驱动宿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记者 史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