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商标抢注能否“站得住脚”

阅读:2 2025-10-14 10:11:3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快,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情况也越来越频繁。

商标体现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品质与声誉,能带来品牌溢价,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要素。因此,一些职业商标掮客会恶意抢注知名商标,待企业发现后以高价出售,牟取暴利。

“无界解忧,重洋护航知识产权;卓越引领,海外维权彰显担当”。这是不久前,贵阳南明老干妈公司向贵阳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致谢,献上熠熠生辉的锦旗所写。此前,“老干妈”商标在秘鲁、德国、法国等十个国家同样存在被抢注的风险。针对这些情况,保护中心根据各国法律法规和维权制度的不同,为企业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

从绍兴的女儿红被抢注的商标有“绍兴酒物语”“绍兴花雕酒”“女儿红”等,“会稽山”酒类商标也曾被代理商在日本市场抢注,会稽山绍兴酒公司最终只能以高价购买商标。

1989年,北京市药材公司发现其“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为了保护我国商标在他国的合法权益,商标局在做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之后,于1989年正式认定“同仁堂”商标为我国驰名商标。

2006年7月,王致和集团拟在30多个国家进行商标注册时,发现“王致和”腐乳、调味品、销售服务等三类商标,已被德籍公司在德国注册。后来,慕尼黑高等法院对王致和诉欧凯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一案作出终审判决,该公司应注销其抢注的“王致和”商标。当时,此案称为“中国知识产权跨国维权第一案”。

另外,西门子曾在德国抢注海信商标,之后开出千万欧元天价转让费,欲卡住海信的出海路,最终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以失败告终。

国外竞争对手担心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后抢占其市场份额,会抢先注册中国企业的商标,并提起侵权之诉,形成贸易壁垒,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当地市场。而且部分国家注册费用和维护成本较低,注册周期相对较短,审核机制宽松,就会出现很小资金成本批量抢注大量商标,使得这些国家成为商标抢注重灾区。

从杭州的龙井茶、北京同仁堂等老字号,到新能源汽车品牌等新势力,都有过在海外遭遇山寨的经历。

企业发展中,绕不开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

近日,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商标权纠纷也因海外商标使用权再起波澜。9月30日,加多宝官方发文称在海外多起诉讼中,取得了“王老吉”海外系列商标的诉讼胜利,当然另一方就是王老吉。9月30日晚,王老吉发布声明称加多宝的声明“严重背离事实,蓄意误导公众”,并强调“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归属于广药集团。

此间,王老吉则称加多宝在全球60多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注册“王老吉”商标为“恶意注册”,并且已在21个国家/地区发起维权,已有10个国家/地区撤销加多宝商标。

笔者认为,不同国家法律差异的影响,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境外商标纠纷,主要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标治理体制与标准存在差异。这种法律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同一商标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可能获得不同认定,使得海外商标战比国内更为复杂。

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当地经销商或代理商为达到垄断该国市场的目的,会将国内企业的商标抢注,并以此作为筹码威胁国内企业,要求获得该产品在该国的独家代理权。

在跨国商标体系中,“历史使用”与“恶意抢注”的界限并非黑白分明,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恶意与客观使用的差异。品牌的法律归属与市场贡献并不一定是正比的,或许存在撕裂。让“谁才是真正的王老吉”这一问题,走向全球化的法律本身与舆论市场的双重激战。

随着国内凉茶市场增长放缓,海外市场成为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必争之地。此次商标之争被视为双方在海外市场竞争的重要体现,谁能在海外商标权上占据优势,将对其未来的海外市场布局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