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宣传上玩文字游戏的招数,蔓延到了驱蚊产品市场。据新京报报道,某电商平台日本叮叮自营旗舰店的“日本叮叮安心防叮喷雾”,产品介绍、视频讲解、直播讲解等均提及防蚊、驱蚊等内容,还突出“预防基孔肯雅热”。然而,其外包装并未标注“防蚊”“驱蚊”字眼以及农药登记证号等信息。外包装最下方用小字号字体提示,“日本叮叮”为著作权,无其他含义。
“日本叮叮”不防叮,却叮了消费者一口。拿“日本叮叮”做营销,商家显然是在刻意误导消费者,拿消费者的驱蚊需求牟利。驱蚊不是小事,怎能搞文字游戏?
小小的蚊子,危害大过猛兽。有研究显示,它们是人类史上最致命的动物,可传播80多种传染病,每年夺走约70万人的生命。刚刚过去的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设立这一天,就是为了提高公众对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意识。驱蚊灭蚊向来是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尤其是,近来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蚊媒传染病防治牵动人心。叫得比蚊子还欢,兜售无驱蚊效果产品的商家,比真正的蚊子更可恶,无异于蚊子乱叮的帮凶、病毒传播的助手,是在给消费者添堵,也给蚊媒传染病防治添乱。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叮叮”是否为商标尚未可知。据报道,目前国内有17个“日本叮叮”相关商标处于注册申请中,另有49条申请状态为“商标无效”。其中有一家正在申请商标的企业,与日本叮叮安心防叮喷雾的生产商拥有共同实际控制人。如果“日本叮叮”确是商标,说明商家是拿商标糊弄消费者;如果说“日本叮叮”还不是商标,说明商家在虚假标注商标,用假商标为假产品开脱。不管哪种情况,都已经涉嫌违法。市场监管部门理应予以排查,揪出不防叮的“日本叮叮”;电商平台也应加强商品资质核验,把文字游戏、虚假宣传拦在门外,不给坑人产品叮人机会。
驱蚊子,也要驱除游戏的文字。驱蚊产品生产厂家,该做的是认认真真搞研发,帮消费者抵挡蚊媒传染病,而不是借蚊子发财、拿文字游戏牟利。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