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监测跑在风险前 服务做到诉讼外
河南漯河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动侵权纠纷源头化解
□ 乔元清 徐静方 本报记者 孙中杰
如何打破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的“诉讼拉锯战”,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今年以来,河南省漯河市运用“监测前置、服务上门、多元调解”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让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软着陆”。
在漯河市临颍县一家手机配件销售店里,辖区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正拿着第5期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预警提示宣传单,向店铺老板宣讲。“没想到新进货的这款电脑支架还涉嫌外观侵权。还好你们及时提醒,我马上下架,和厂家联系。”店铺老板的话语中满是庆幸。这一幕,正是漯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知识产权保护关口前移,实现源头化解“治未病”的生动写照。
原来,该电脑支架专利权人多次向涉案侵权人索赔,漯河市市场监管局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与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接,收集国内近期多发易发、群体性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相关信息,提前向相关经营主体发布预警,让群体性侵权风险得到早识别、早提示、早化解。截至目前,漯河市已发布5期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预警,涉及12个商标、专利,组织1136家经营主体开展自查,接受52起咨询,提供9件知识产权侵权判定咨询意见,成功阻断40余起潜在侵权纠纷。
前端疏导,把政策服务“送上门”,是漯河市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当漯河市市场监管局监测到南街村集团“南德”商标在境外被抢注的信息后,立即向南街村集团发出预警提示,并迅速组建服务指导专班,针对境外不同侵权地区的法律规定,出具因地制宜的指导意见书。该局还邀请相关专业律师对企业涉外维权程序和路径、纠纷潜在风险和后果进行分析研判,今年以来,已发布3期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提示,出具指导意见书4次。
构建协同“大网格”,进行多元调解,为漯河市化解知识产权纠纷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食品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平台,漯河市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密切监测企业动态和法院立案信息,创新性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外观设计风险提示专项服务,并与漯河市召陵区人民法院、漯河市仲裁委员会开展协作,形成“监测预警+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的多元化解机制。该中心参与调解的“某食品企业与某肉食品企业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多元纠纷案例库。目前,漯河市知识产权非诉维权援助机构已达83个,设立16个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工作站,实现各县区工作站全覆盖,织密了“市—县—乡”三级维权网格,搭建起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新架构。
记者手记
服务“沉”下去 发展“活”起来
河南省漯河市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实践,为破解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诉讼拉锯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其重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
这一机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保护关口主动前移。通过发布侵权风险预警、组织经营主体自查等“治未病”举措,漯河成功将40余起潜在侵权纠纷阻断在萌芽阶段。当电脑支架经营户因预警及时下架侵权产品,当南街村集团在境外商标抢注危机中获得精准指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风险的早识别、早化解,更是对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的主动守护,让创新者免于纠纷困扰,让经营者避开侵权风险。
而“服务上门”的理念更彰显了保护创新的温度与效率。针对企业涉外维权难题组建专班、邀请律师面对面指导,用定制化服务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构建“市—县—乡”三级维权网格,将多元调解资源下沉基层,既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又避免了司法资源的过度消耗。数据显示,5期预警、1136家经营主体自查、83个非诉维权机构的布局,正是漯河市用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注脚。
漯河市的实践证明,知识产权保护不必困于“事后追责”的被动局面。让监测跑在风险前、服务做到诉讼外,既能为创新主体筑牢权益屏障,更能营造鼓励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生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