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买了‘去屑三分钟奇迹洗发水’,用后发现去屑效果一般,根本没有奇迹可言。找商家理论,对方说这款洗发水就叫‘去屑三分钟奇迹’。”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经历,网友将此现象称为“心机商标”,包括“××0添加”酱油、“壹号土”猪肉等。网友纷纷表示被这些商家绕进了“文字迷宫”,不知不觉中掉入了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来源《法治日报》)
顾名思义,“心机商标”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商标名称,通过玩“文字游戏”的方式,误导消费者。这些商标名称表面上看似“正常”,实则暗藏玄机。商家通过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大小字号混用等方式,把商标隐藏在文字内,制造信息差,混淆视听,让消费者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影响购买决策,以获得商业利益。
媒体调查显示,从食品到日用品,这类误导性极强的“心机商标”几乎覆盖生活全品类,消费者很容易就被“套”进去。商家深谙“先入为主”的传播逻辑和消费心理,将商标作为营销的“利剑”,用模糊表述混淆商品属性与商标名称,使消费者在无意识间接受暗示,做出非理性消费决策。这种“擦边球”式营销,既规避了广告法的明确约束,又利用了商标注册审核与实际使用监管的时间差,形成了监管盲区。
“心机商标”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更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心机商标”的肆虐,监管部门必须加大整治力度,用心规范,从严把好注册关,加强对商标申请的审核。我国《商标法》明确禁止“带有欺骗性”的商标,审查员在审核过程中,应加强对拆分词汇、夸大描述等违规行为的监管,规范文字使用,从源头规避商标歧义的产生。同时,可以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AI语义分析系统,在商标注册环节引入智能分析和识别,提高审核效能。
至于已经注册成功的“心机商标”,监管部门也要采取措施予以清理,防止其扰乱市场、侵害消费者权益。应畅通消费者举报渠道,对那些具有明显误导效应的争议商标,依法依规宣告其无效,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履行职责,对违规使用商标的企业进行处罚,防止其继续误导消费者。
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增强辨别能力。在购买商品时,不要被商标的名称所吸引,而要仔细查看商品的成分、功效、产地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如果发现“心机商标”,要勇于向监管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